創作與孤獨的關係,葉慈(William Butler Yeats)最懂,一句『一股寂寞而愉悅的衝動』(a lonely impulse of delight.)勝過千言萬語。
而『創作』究竟是什麼?是難以言喻、虛無縹緲亦或是嘔啞嘲哳,尼采似乎已經給了我們答案,他對「天才」的內在觀描寫,正好讓我覺得似乎對應到現代的創業與創作,我節錄其中一段:
「尼釆銳利的觀察力,對事物與現象透視之深是少有的,尤其對人性的認識更是尖銳,他對藝術家與文學家的本質與心靈的探索,有非常高明的見解:*註1
「在最初,他只是一個蒐集者,一個學徒,一個工匠──在既有的基礎上,不欺騙別人,也不欺騙自己;不眼高手低,不自命不凡地想一下子跳在半空中自以為神。他由辛勤的學習中,將知識與經驗累積到某一極限,便起了質素的變化,於是,「自我」在混沌中出現了,個性也突顯出來,觀察的眼光日益新異敏銳,逐漸在平庸的、現實的外貌,看出其緊密的內質,找出普通事物內裡隱伏著的關連,而一瞬間抓住了整條鎖鏈的關鍵──我們一般人沒有經驗過這種過程,便以「天才」兩字掩飾自己的懶惰和低能,而沒發覺「天才」這質素與我們的距離曾如此貼近,以至於可以將它簡短地定義為﹕「天才是長久的耐苦。」*註2
「然而,究竟是什麼力量點燃了天才內心的火焰,能始終不熄地燃燒著呢? 尼釆認為「我們的虛榮心與自愛心,促起了天才文化」。
虛榮源於內心的空虛,自愛心來自「自信」與「自重」,說白一些,不過是一種「寂寞感」罷了。自古以來,英雄人物無非是寂寞感作祟,卻將理想與美景糊在最外層,遮掩內心的渴望罷了。人,一向是自負的動物,稍有拂逆便生懷才不遇之憾,一切創作與發明所欲表顯的,不就是自己的價值嗎?想填充內心的落寞和空虛,期望如雷鳴灌耳的掌聲、如雲高飄逸的讚譽,證明自己的不朽﹔每個人都會訴說虛榮的壞處,卻又滿懷企慕之情。」*註2*註3
私以為,創業與創作本質沒什麼不同,尼釆已把創作者內部質化的縹渺之思看得透明透亮,天才(此指藝術創作者而言)除了上述寂寞感作祟激起的渴望,他的人生必當不斷地否定『當下』的自己,不斷地否定既有的自己,不斷尋求自身與現狀的突破。故此,在時與空之中,創業與創作者的靈魂永遠孤獨,而如何能不以孤獨之苦為苦,安之若命,是創業與創作者長期必須面臨的人生考驗。
內在雖然的孤獨,外在卻可以透過學習情商及熱情分享而免除孤獨,人生短暫,可以不要像米開朗基羅那樣艱苦卓絕,過得暢快寫意一些吧~
註一:節錄自周浩正<寫給編輯人的信31>
註二:節錄自尼釆<啟示文學家與藝術家的靈魂>
註三:這一段是很偏向存在主義的解釋,因為對生命(或是死亡)的焦慮引發對創作的狂熱,想深入了解可以看超好看【愛情劊子手】及【生命的禮物】(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大師毆文‧亞隆經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