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台的演講(注一)中曾經提到,他認為「批判性思考」的翻譯並不能完全詮釋critical thinking的意涵,
她把critical thinking譯成「思辯能力」(注一),可以較為精準的傳達critical thinking的深度與廣度。
思辯能力的重要性在於:
培養思辨能力的方法:
1 閱讀與寫作
閱讀與寫作是培養思辯能力最好的方式之一,
大量而深刻地閱讀與融合個人理解觀點的寫作,才是一個完整思辯的過程。
我看「張忠謀自傳」與李開復「做最好的自己」,發現他們從小就被家人訓練寫作,張忠謀高中以前的志向甚至是作家(張忠謀極為用功深究,自傳的第一、二章嗅出有海明威筆法的味道)(注二),而詹宏志及黎智英,更是文釆不輸作家的成功企業家。
2 設身處地
在我的前前一份工作,通常老闆授權我作決策的工作我都只做分包及審核的工作,不會花太多精神去思索探究;
但若是老闆需要作決策的工作,我便必須費心思量,分別由老闆、客戶以及我自己的角度切入思考、執行,絕不假手他人,直到他完全認同而授權為止,我想,能令他認同的原因主要是我採用的法則推演出了正確的解答。
3 問與答
若想更"速成"地增進思辯能力,則自問自答是一個很好的方式:自問是説明厘清脈絡,以終為始;自答則是內化思考到解決問題的過程,只要練習一定可以得到極佳的成效。
不過若想將思辯能力內化,寫作才是最好的方式。
注一:龍應台演講「從捕蛇者說到CSR──如果我學商」裡頭提到「不是教育,就是災難」直指大學教育的功能,應是教育素質高、懂得如何表達自我、對社會有所關懷的公民。龍應台的書我看得少,但他每年的演講我都會看上幾遍並收藏講稿,短片在youtube上都可以看到。
注二:「張忠謀自傳」第一章最後有提到他寫自傳的動機是看到The Snow of Kilimanjaro(中譯:雪山盟)中開頭,描述垂死作家的縹渺之思,並節錄了一段精彩的內容,而後決心動筆。張忠謀「學習生涯有如可帶走的盛宴」一文忠則引述海明威巴黎回憶錄「流動的饗宴」一詞,將哈佛大學通才教育的影響譬喻成為「可帶走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