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活型態來說,台灣的消費及生活概念深受日本影響,講究精緻,生活美學。相對的,德國的工業雖然很先進,消費及生活型態卻仍然很純樸,甚至可以用『簡單粗暴』來形容,哈哈,以住跟樂來說,下面就是我覺得差異很大的地方:
回歸自然 熱愛運動
剛剛到德國的時候,對於禮拜天商店總是不開感到很困擾不便,更奇怪的是,也有一半的餐廳不營業,我感到很疑惑,禮拜天不是最適合跟家人朋友大吃大喝的一天嗎?台灣的餐廳每逢週末,甚至都需要限定用餐時間了!究竟假日的時候,德國人都跑哪去了呢?還是重視家庭的德國人都待在家了呢?有一天,我的行程是參觀位於赫塞(Hesse)故居卡爾夫的博物館,需要從斯圖加特轉乘RE到卡爾夫(Calw),卡爾夫位在巴登符騰堡靠近法國的森林中,是一座人口只有二萬多人的小鎮,被包覆在身鄰里的美麗小鎮,赫塞曾經說卡爾夫是世界上最美的小鎮,的確名不虛傳。
在RE上,沿途看到非常多人在騎車與健行,回程的車上,牽著腳踏車上車及背登山背包的人數遠遠超過像我這樣兩手空空的人,我才恍然大悟,原來,禮拜天人都跑到森林裡去了!
除了工作之外,腳踏車佔據了德國人生活很大的比重,我對德國朋友笑說:『德國人有兩樣最愛:工作跟腳踏車。』他聽了微笑表示認同。對德國人來說,功能繁多,環保低碳還可以健身的腳踏車,簡直是真愛了。通勤,上班上學,買菜,健身,載小孩,載各種貨物,觀光旅遊,除了陸地之外,就連水上跟空中都有腳踏車的存在。在馬路上也可以看到腳踏車後面的各種拖車,載小孩,載狗,載花,載貨,載行動冰箱,載另外的小車等應有盡有。各種年齡的小孩也有各種大小的腳踏車,我在德勒斯登的易北河腳踏車專用道還看到殘障人士的腳踏車,我跟朋友笑說:『看來,台灣只能號稱是腳踏車製造王國,德國才是真的腳踏車王國了。』
生活簡單 重視傳統
喜歡接近大自然讓我印象深刻之外,德國人喜歡真實的自然,不管是公共場所或私人空間,都喜歡原始的味道,維持越自然越好,而台灣就比較講究精緻生活,例如:野餐,台灣人能把家裡的鍋碗瓢盆搬到野外烹煮豐盛的大餐,準備許多先進的設備冰箱,電視,電風扇一應俱全(大概只缺洗衣機跟馬桶了!)。而德國人是在野外認識動植物,採野莓(打野味,釣魚都需要執照,人數比較少),用家裡做的三明治,水果充飢。野餐完畢,果皮紙屑衛生紙通通打包帶回家,或是還會把附近的垃圾撿拾乾淨。所以,在這麼講究天然原始的地方,想當然爾,人工的廁所也非常少,有時候就只能在天然的廁所裡解決了,我想,這也是德國人沒辦法在戶外講究的野餐的原因吧!哈哈。
再以住的房子來看,歐洲人喜歡住的是郊區獨棟矮房子,或許因為緯度偏高的關係,有陽光有綠意,空氣清新才是他們考慮的重點,亞洲人最講究的交通與生活機能便利反而他們不太介意。
重視庭園造景超過房舍,台灣是碩大潔白的建築物配上整齊有秩精心佈置的庭院,很多有錢人甚至雇請佣人整理,能夠蓋房子的地方儘量填滿。德國則是鄉間低矮古樸的房舍配上有點雜亂,沒有精心鑿劃的痕跡的庭院,再小的房舍都配有庭園,有陽光的天氣,會看到德國人穿泳裝在庭院做日光浴。
有了自己的庭園,德國人喜歡自己動手,除了請園藝師規劃設計之外,植栽施工養護澆水通通自己來,庭園自然古樸,德國的森林也是,除非會影響到動植物生長,否則幾乎不會有人工美化的痕跡,但是會有許多專家專職監控與研究,例如:樹醫生,鳥類專家,水質科學家。
除了熱愛庭園之外,歐洲人對老房子有濃厚的情感,鄉間那些低矮的房舍大部份都有數百年,甚至千年的歷史。我念世界遺產的同學說,德國大多數的中大城市都在一戰跟二戰中被炸毀,現在我們遊覽的城市,例如法蘭克福,漢諾威,慕尼黑,羅騰堡,圖林根的市鎮中心,有接近80%都在戰爭中毀壞,但是當地居民硬要花費比新建更貴更花時間的方式選擇重建,比起新建的高樓大廈,歐洲人喜歡具有歷史意義老房子,對他們來說,令人『無法忍受』的法蘭克福(這是我在City Tour介紹中聽到的,他們用的就是『令人無法忍受』這幾個字),其實也不過20幾棟現代化的摩天大樓,在亞洲人眼裡簡直不算什麼!